高善文最新文章,解析疫情“疤痕效应”与房地产行业下一步
➤ 过去三年的疫情给经济主体带来了心理性和财务性的疤痕效应。前者影响承担风险的意愿和对未来的预期,后者造成了资产负债表的失衡。疤痕效应的修复与政策干预相关,在自然条件下的修复需要一定时间。
➤ 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的流动性危机反映和暴露了高周转模式的内在脆弱性,且由于去杠杆政策和疫情冲击,这种内在脆弱性出现扩散和加剧。从供应过剩、价格弹性、潜在存货等角度来观察,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日本、美国曾经经历的泡沫破灭多有不同。随着政策的调整,房地产行业将转入违约压力的有序出清和商业模式的渐进转型阶段。
➤ 本文提出了以安全维度为纵轴、以增长维度为横轴的四象限分析框架,试图理解发展与安全问题对资本市场估值体系与结构的影响。
——高善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根据作者2022年12月13日在安信证券年度策略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文章不代表CF40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文 | 高善文
(一)伤疤在哪里?
过去三年,经济社会生活难以正常展开,收入的不稳定性空前增加,收入增速与疫情之前相比,总体上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在此背景下,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损害,需要一些时间进行修复。
此外,疫情冲击也给民众心理留下了一些疤痕。民众对于风险的容忍和承受能力,相比疫情之前可能出现了不小的下降。其对于未来收入增长的确定性、可得性以及未来收入增速能够维持的水平等方面的预期,也都变得更加保守。
那么,这样的疤痕效应在数据之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知道,理论上居民部门获得的收入之中,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以银行存款或货币基金的形式存储起来。此外,当居民考虑买房或经营商业时,在以收入为支撑的条件下,还会从银行获取贷款。
我们可以据此构造一个比值,其分母端是居民部门一段时间(例如一个季度)的总收入,分子端则是居民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增量与贷款增量之差,即存贷款轧差,其中存款包括储蓄存款和货币基金,贷款包括购房以及经营所需的贷款。
如图1所示,自今年3月以来,相对于居民收入而言,居民所持有的存贷款轧差占比出现了大幅上升。即使这一比例在2021年底就已处于过去七八年时间里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自2022年以来,这一比例在已经较高的基础上,继续出现历史罕见的大幅单边上行。总体来看,这一变化表明居民部门在资产配置上变得非常保守,不愿承担风险,对未来的预期变得较为悲观。
一般来讲,储蓄的定义是:一段时间之内,居民所获得的收入减去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比如购买食品、烟酒、汽车等商品或理发等服务)之后剩余的部分。储蓄可以用于投资、购买房产等活动。
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从两个数据口径观察居民储蓄倾向的变化。
(1)红色的线使用的是入户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每一次比较明显的疫情冲击,均导致居民户储蓄率出现异常上升。这样的上升,一部分是因为部分线下消费的不可得,进而形成了被动储蓄;另外一部分,也可能是来源于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下降,因此需要积累更多的储蓄来进行预防性应对。
(2)蓝色的线是我们基于宏观经济数据中的国民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所反推出来的居民户储蓄率。可以看到,其与红线所代表的户调数据有一定差别。特别是自疫情以来,二者在走势方向或绝对水平上差别较大,甚至越来越大。
如果以宏观数据估计为基础,总体上我们看到的是,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在趋势上不断上升,消费倾向越来越低。
(二)疤痕效应的修复与政策干预紧密关联
一般认为,人类在经历自然灾害后心理上都会产生一些疤痕。随着灾害过去,疤痕的影响会减弱,但依然会维持一段时间。它突出的特点则是人们对风险的容忍度下降,行为变得更加保守、更加不愿冒险。
但是,这样一般性的总结看起来似乎也存在一些例外。
第一个例子是,2002年德国易北河岸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洪灾过后,一些学者专门调查了受到洪水影响的家庭的收入和开支行为。基于可得的地理数据,他们发现在发生洪水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受到了洪灾影响。有一部分家庭受灾,还有一部分家庭没有受灾,因此在同样的地理区域内,没有受灾的家庭的收入和开支行为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对照样本。
结果显示,在易北河洪水之后,受到洪灾影响的这部分家庭的收入和开支行为,相比对照组而言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我们一般想象的疤痕效应存在一定出入。
但是,这些学者有一个倾向性的解释,就是德国具有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些地区发生洪灾以后,民众所遭受到的损失由政府及时足额提供补偿。在这样的政策干预之下,洪灾无论是在财务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均没有给当地民众留下明显、持续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在洪水过去以后就迅速恢复正常了。
第二个例子是,尽管美国经历了较大规模的疫情冲击,但是今年以来,美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变动也没有出现很明显的疤痕效应。如果有明显的疤痕效应,其储蓄率至少应该相对疫情之前的水平明显更高,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是更低的储蓄倾向和更高的消费倾向,而这与美国经济数据的持续强劲以及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之间,可能也有一些关系。
从美国的案例来看,疤痕效应快速弱化的原因可能在于,在疫情肆虐时期,美国政府针对居民提供了大量补贴和转移支付,较好地保护了居民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负债表,减弱了居民部门在心理层面所承受冲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所以在疫情缓解过后,他们的生活能够迅速恢复到相对比较正常的状态。
但是,从比较多数的自然灾害条件下人们行为变化的研究,以及迄今为止中国的数据情况来看,在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以后,疤痕效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商品房非意愿库存
首先,可以观察一个我们这些年所追踪和估算的数据,叫做房地产企业所持有的、非意愿的商品房存货。如图3所示,这里的零轴并非意味着存货是零,而是代表房地产企业的存货与房地产企业意愿持有的水平是一致的。
从估计结果来看,毫无疑问的是,在2013年至2014年前后,房地产行业曾经积累了大量的超额存货,但是到了2018年以后,这些存货基本已经下降到完全正常的水平。从这一估计来看,在2021年和2022年,房地产行业所持有的非意愿存货,放在历史上看都处在异常低的水平。
我们知道,所谓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通常有几个条件:
第一是大量民众和金融机构对于未来至少是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抱有强烈的、不可动摇的信心和信念,认为房价一定会一直上涨。
第二是金融条件和金融环境异常宽松,当民众和金融机构试图参与房地产市场投机的时候,总是可以在比较低的资金价格上获得贷款。持续的信贷流入叠加对房价具有很强的一致预期等因素,推动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房价的快速上升。
第三是房价的快速上升会刺激房地产供应的扩大,开发商面对涨价,积极地在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多住房,进而使得房地产供应大幅增长。
但是,等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候,就会发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泡沫化过程中,房地产市场供应的扩大从长期历史来看是不正常的。这些过剩的、不正常的供应需要较长时间来消除和消化,这对房地产投资以及很多相关行业的需求形成了中长期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在消化这些供应的过程之中,由于市场在泡沫破灭后存在明显的供过于求现象,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价格又会下跌,对银行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造成很大损害。
这一损害迫使银行又要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采取诸如紧缩信贷、提高信贷发放标准、重新筹集资本甚至隐藏坏账等方式。与此同时,居民部门在投机性购买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银行债务,在房价下跌过程中,其资产负债表也会受到很大损害,此后也需很长时间进行修复。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
上述过程造成的具有持续严重影响的房地产泡沫,通常而言应该具有一个关键特征:房地产投资出现异常扩大。
以这样的模式来看日本房地产数据可以发现,如图4所示,在1985年之前,日本房地产投资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大约在8%左右;在1987年房地产市场开始泡沫化以后,这一比例迅速从8%上升到超过10%的水平,这一过程意味着在市场上房地产供应的扩大。
到了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日本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开始经历长期的下跌过程。早期的下跌反映的是对于前期过剩供应的消除过程,而后期的下跌也许与日本快速老龄化存在着更密切的联系。
再来看美国的数据,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日本相类似的特征,2004年以前,美国房地产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也在差不多8%的水平。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2000年的美国都已经是高度发达、人均收入较高的经济体,也是早已完成城市化的经济体。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二者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仍接近8%的水平。
而在2003年以后,美国该占比开始从8%向10%接近,这一上升过程代表了供应的扩大,反映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在那几年时间里出现的泡沫化。此后,随着泡沫破灭,该占比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幅下跌,代表着对泡沫化过程中过剩供应的消化以及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所受到的压力。直到2014年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看起来才基本稳定。一直到近两年,美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才勉强接近7.3%,但依然没有达到2003年之前的水平。
(三)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弹性
(四)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的主要原因
(五)房地产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出清和渐进转型
(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二)安全与发展问题如何影响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分析思路
接下来讨论问题的重点是,在全球和中国都在统筹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条件下,时代主题的变化将会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特别是估值结构。
对此,我们试图提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性的分析思路,并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去阐释这个概念体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变得越来越细致、精巧,我们还可以补充越来越丰富的案例。
基本想法是,可以设立一个两维四象限的坐标体系,横轴是增长维度,纵轴是安全维度。
在这个四象限体系之中,在横轴方向上,越往左边走,代表着一个给定的行业或者企业,其增长动力和潜能就越弱;越往右边走则反之。在纵轴方向上,描述的是对于安全的关切程度,越往下方走,意味着与其相关联的很多行业或企业不涉及到安全关切,或者说其对安全方面的考虑相对是很少的;越往上方走,则安全关切程度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纵轴所代表的安全维度,理论上应该是一个总体的安全观。它应该包括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领土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等方面,总之就是一个政府总体的安全关切。
从横轴来看,我们知道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通常有一些简单实用的法则:
第一,对于购买债券来说,在公司基本面相近的情况下,要买国有企业的债券。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本身经营更加稳健,当然不排除有很多稳健的民营企业;另一方面,在行业遭受意想不到的负面冲击、陷入困难的情况下,总体上国有企业获得政府救助的可能性至少不低于民营企业,也许还要比民营企业更大一些。
第二,对于购买股票来说,在公司基本面相近的情况下,要买民营企业的股票。国有企业经营太过稳健、风险暴露不足,而民营企业具有更多增长方面的诉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匹配股票投资者对增长风险暴露的要求。
在历史上常常看到的现象是,在增长相对较低的行业里面,整体经营环境比较稳定,国有企业可以有相对不错的生存环境。如果行业是竞争性的、是可以相对自由进出的,与此同时又是高速增长的、具有较强的技术不确定性,那么总体上国有企业的优势相对民营企业而言就不是那么突出。
基于上述背景,如图9所示,我们试图在安全与增长四象限里边举出一些案例。一部分原因是过去几年所反映的安全关切变化,在这些案例上已经有一些政策进展上的体现,另一方面原因是这些案例有助于说明我们即将展开的逻辑。
(1)第一象限
该领域主要满足两个特征:第一是高增长状态,第二是与安全关切密切相关。典型的领域比如,事关未来尖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卡脖子”工程、国防军工等敏感领域。
这些领域既有非常高的增长潜力,同时又事关国家安全,这可能将是未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发力的领域。至于新型举国体制在第一象限如何发力,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挑战在于,如果这个象限的领域或行业完全由经营相对比较稳健的国有企业主导,那么其在面对高速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时,不见得能够抓住和实现最佳技术路径,最终驱动市场的增长。
但是,如果这个领域完全由民营企业主导,那么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很好地解决安全关切的问题,也值得思考。
(2)第二象限
该领域的第一个特征依然是重视对安全的关切,第二个特征是增长明显较弱、甚至没有增长。而没有增长意味着技术格局、商业模式和市场等方面相对比较稳定。
(3)第三象限
该领域的特征是既没有增长,同时又不涉及安全关切。在这一领域,政府应该会延续以前长期坚持的政策,继续扩大开放,破除行政性垄断以鼓励竞争,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4)第四象限
该领域既存在未来相对比较强劲的增长可能性,同时与安全关切的联系并不密切。民营企业无疑将是这一领域最为主导的力量,以应对技术以及商业环境变动的高度不确定性。
这一象限的重要挑战在于,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积极干预和补贴这些行业,以获得竞争优势,这扭曲了全球的商业环境。如何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建立和维持一个开放公平的竞争规则,促进这些行业在技术、标准和分工上的全球化,以推动普遍的繁荣,无疑是行业面临的不小的挑战。
(三)几个特征性案例
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由于第一象限行业所处的背景以及各种特征,国有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将会反映在估值层面。因此在国防军工行业相对整个大盘获得收益的同时,在其行业之内,如图11和图12所示,进入2020年三季度以后,行业内的国企相对非国企的PE和PB均出现了中枢水平的持续抬升,表明其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估值优势;如图13所示,行业内国企相对非国企的价格指数也相应抬升,在收益层面上国企也开始表现得更强。
如果说,国防军工相对万得全A获得超额收益,可能还有很多别的原因,但是行业内部的国企相对非国企开始获得估值和收益上的明显优势,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证据。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
来源:微信公众号“高善文经济观察”